撰文:Sam Lehman
编译:深潮 TechFlow
过去几个月,我目睹了四个熟悉的加密基金要么转为仅限流动性投资,要么悄然关闭。一些顶级基金在筹集资金时步履维艰,不少投资者已完全退出这一领域。有人转向人工智能,也有人选择彻底放手(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通过 AI 模因币赚取了早期退休的财富)。
这并非偶然现象或市场噪音,而是某些根本性变化正在发生的信号。
如果将加密行业的成长比作一个人的成长故事,那么它正在告别狂野且未经规训的童年,步入更加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早期以短期主义、投机炒作和风投游戏为标志的混乱阶段,正逐渐被一个更加系统化、注重长期发展的时代所取代。这种转变标志着行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对错,我认为大多数 Web3 风投公司尚未做好迎接这些变化的准备。
风投们常常向创始人强调适应性的重要性,而如今,他们自己也需要重新调整策略。
以下是关于这一转变的一些最新思考:旧有的加密风投模式如何瓦解,哪些新趋势正在崛起,以及哪些投资者最有可能在下一阶段中脱颖而出。
过去的加密风投模式大致遵循以下逻辑:
这种模式的存在让投资者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首先,许多风投基金仅设立了 5 年期的资金结构——仅为传统 web2 基金周期的一半。这种结构使得支持长期建设者几乎成为不可能。如果你的基金必须在 5 年内分配资产给有限合伙人,那么显然无法按照更长的 10 年流动性路径进行投资。
此外,从这些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的创始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流动性,即使尚未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PMF),也需推动代币生成事件(TGE)。
为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正在迅速过时。
进入 2025 年,我们看到一个逐步成熟的市场:监管更加明确,传统金融机构重新产生兴趣,基本面分析、实际效用和可持续商业模式成为主流。
未来的加密行业将对投资者和创始人提出更高的耐心要求。市场成熟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包括:
我对大多数 Web3 风险投资公司是否为这一新现实做好准备并不乐观。从我的观察来看,那些意识到这一点的公司要么退出了这个领域,要么转向流动性投资,或者正在筹集结构不同的新资金以适应这一新环境。相反,那些能够支持新模式的公司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优势。
毫无疑问,这一新格局对许多基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那些能够从「种子前阶段到 IPO」全程支持创始人的多阶段公司,可以在一个竞争较少的市场中运作。目前,仅有约 10 家加密基金能够主导 A 轮及后续融资。除了资本支持外,能够帮助加密公司走向 IPO 的基金寥寥无几。有多少基金真正重视并执行公司治理?有多少了解路演过程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我认为并不多。然而,如果你是其中之一,能够在行业中坚持更高标准并系统化运营,那么你正步入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在风险投资市场的早期阶段,种子前期投资者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许多种子前期和种子投资者以往只需在早期介入,提供社区建设和心智份额增长的建议,并在任何实际产品开发之前获得流动性。现在,我认为早期投资者需要更加注重与创始团队的合作,帮助他们寻找产品市场契合度(PMF)、迭代产品并与用户沟通,而不是急于推出代币和追求流动性。
最后一点值得思考的是,2023 年 CSX 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公司应在推出代币之前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当时这一观点在行业内引发争议,但随着市场对基本面的关注日益增强,这种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反过来,这也将促使行业建立起更加健全、稳固的企业。我也注意到围绕「微型」代币发行展开的一些有趣对话和实验,这种方式允许团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开发产品。虽然这种路径的可行性尚待验证,但我愿意进一步探索。
加密货币的成熟不是一件消极的事情,而是技术寻求主流采用和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今构建的项目更加务实,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可能创造持久的价值,而非像许多之前的公司那样昙花一现。
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这一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能够调整其模式以适应更长时间跨度,专注于基本面而非炒作,并在资本之外提供真正价值的公司将在新格局中蓬勃发展。而那些固守过时模式的公司则会发现自己被甩在后面,敏锐的创始人会选择与能够在新环境中提供最佳支持的基金合作。
加密行业正在成长,关键问题在于,风投公司能否与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