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说区块链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我引用了一位科技博主对加密生态投资者的评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加密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参与者缺乏基本常识,更像是赌徒。
这位博主所指的“常识”是商业投资中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例如项目是否具备商业模式,能否提供实际价值,能否持续盈利并产生利润。
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加密生态中,除了像比特币这样的资产类别,其他项目都应审视其商业模式是否清晰可行。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有些抵触。
因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对自己参与项目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过多关注,更多是被所谓的“宏大叙事”吸引。
用这种方法,过去这些年我也确实赚到了钱,但回顾起来,我认为这更多是运气使然。
段永平曾在点评一个案例时提到,有些玩家凭借花哨的操作和光鲜的名词一度风光无限,甚至借此赚了不少钱。
当时读完这段点评,我不禁感到背后一阵凉意。
要在投资市场长期生存,靠花架子和空洞概念终究是行不通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投资的本质与常识。
段永平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风险投资有过一番直观的阐述:
由于巴菲特管理的资金量巨大,他的目标通常是体量庞大的公司。即使发现了优秀的小公司,他也很难重仓,因为这些公司无法容纳如此规模的资金。
而对于小资金的投资者来说,则可以更灵活地寻找小型公司的机会,这些公司往往能带来远超大型企业的回报,这就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
尽管两者的投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寻找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以及合理的价格。
无独有偶,最近我观看了一段朱啸虎的访谈。他在谈到风投过程中选择企业标准时也强调,他投资的企业必须具备商业化能力,并且这种商业化能力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这些都是商业的本质。
在访谈中,朱啸虎提到了当下备受关注的某“小龙”企业,认为它很可能在当前环境下登陆科创板,并且会有不错的表现。
然而,他依然更倾向于基本面扎实的公司。
在加密生态中,类似的“小龙”项目数不胜数。它们通常拥有宏大的叙事,迎合当下的热点话题,符合市场的风口趋势。一旦发币,币价往往会迎来一波热潮。谁能抢先布局,谁就能在这波热潮中获利。
围绕这一思路,猜测市场情绪、分析链上数据、探寻内幕消息、做多或做空便成为后续的一系列操作。
然而,关于这些项目的商业模式以及它们能否持续发展,却鲜有人提及,更没有人深入探讨。
宏大的叙事可以畅想,伟大的故事也可以讲述,但最终还是要看这些叙事和故事能否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否则,单靠讲故事的模式注定难以长久,最终只会热闹过后留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