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GEORGII VERBITSKII,Cointelegraph 编译:比推 BitpushNews
过去一年中,迷因币主导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叙事,并引发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大多以普通交易者的损失告终,而内部人士却从中牟利。据某些估算,Libra 代币一项就导致了公众高达 44 亿美元的损失。与以往加密货币周期不同的是,如今的迷因币投机行为并未带来广泛的市场增长,反而创造了一个对普通交易者极为不利的环境。那么,迷因币究竟是如何将市场推向死胡同的?这种情况又是否会迎来终结?
投资与投机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则。投资并非为了快速获利,而是通过购买合适的资产,在长期内保护资本。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并不会等待所谓的「入场时机」,而是选择那些可以长期持有的资产。这些资产基于基本面因素相对于法定货币增值。例如,股票、黄金和比特币都在对比面临无限发行和通胀的美元时实现了升值。
部分资产还具备额外的增长动力,例如不断增长的房地产需求、公司利润的增加,甚至是政府对比特币的采用,但这些都是附加的红利。关键在于,你的投资不应完全丧失相对于法定货币的价值。投资者通常会遵循长期的宏观经济趋势,这有助于他们维持购买力。
相比之下,投机是一种零和游戏,少数有技巧的人因大多数人的无知而获利。迷因币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与传统投资不同,迷因币缺乏内在价值、股息或利息回报。以比特币为例,当交易者卖出后,接盘的「更大的傻瓜」可能是采用比特币标准的公司,甚至可能是其他国家在美国之后建立战略性比特币储备。然而,对于像 LIBRA 这样的代币,所谓的「更大的傻瓜」就是那些在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于 X 平台宣布后买入的人。到此为止——再也没有更多的买家了。
迷因币的运作方式类似于在线赌场。它们提供娱乐并承诺快速获利,但只有那些创造和推广它们的人才能从中受益。与受监管赌博明确的风险不同,迷因币往往由有影响力的人物炒作——从加密网红穆拉德(Murad)到美国总统——并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进一步发酵。残酷的现实是,就像在赌场一样,获胜的机会压倒性地偏向内部人士和早期采用者,而大多数人则蒙受损失。
迷因币热潮显然依赖于投机和心理刺激——这是一场激发情感并让玩家钱包空空如也的游戏。像 Pump.fun 这样的平台帮助迷因币发行并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这证明了在「淘金热」中卖铲子才是最赚钱的方式。然而,开设赌场需要许可证,并且必须在严格指定的区域内经营,但为什么任何人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迷因币呢?
缺乏监管监督使得迷因币得以爆炸性增长。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回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年来的活动,可以看到其对主要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和试图公平行事的大型加密货币公司提起诉讼。另一个严肃的举措是由上一届美国政府发起的「扼制行动 2.0」(Operation Chokepoint 2.0),其针对整个加密行业。然而,这些举措不仅扼杀了那些在加密领域创造了有意义事物的正直公司,还间接引发了一种反制力量,即其他利用规则不明确而获利的参与者。
因此,加密货币交易所最近几乎在迷因币发行后立即将其上线。监管领域的混乱已经将加密行业变成了一家规模巨大的全球赌场。以前,每个人都希望在这场赌博中获胜,然而现在,随着亏损的出现,似乎普遍的失望情绪正在蔓延。
不过,仍有一线希望。当前的美国政府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加密友好型」,这意味着今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监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对比特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尤为重要,因为该领域早已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并正在迅速发展,抢占传统金融(银行、经纪人和其他中介机构)的市场。
尽快重写过时的金融法规至关重要。旧的规则是为基于对中心化中介信任的系统而设计的,而新的框架必须纳入智能合约——换句话说,就是可执行的区块链代码。更有力的监管框架可能会引入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对代币发行的强制性披露,要求公开创建者的身份,以及对中心化交易所上市的限制。
然而,即便没有外部干预,市场参与者也可能因自身所犯的代价高昂的错误而汲取教训,从而在投资迷因币时变得更加谨慎。在历经一系列严厉却发人深省的迷因币「跑路」事件后,Web3 社区想必已逐渐认识到,此类项目鲜少会对冒险者给予回报。若仍有人执意要冒险一试,那么他们应将此视作一场前往赌场的旅行:仅携带自己能够承受损失的那部分资金,并尽情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乐趣。
对于那些对此类冒险做法毫无兴趣,以及那些真正想要积累财富并将其传承给后代的人来说,欢迎加入到稳定、常规的比特币定期购买行列中来。如今,市场似乎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一更为稳健的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