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912212.eth,Foresight News
加密行业以其财富效应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隐藏在光鲜背后的危机正逐渐显现。近期,Bybit 冷钱包被盗 14.6 亿美元,成为加密历史上最大的单一黑客事件。尽管事后未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但这一事件为整个行业的安全敲响了警钟。想象一下,当用户历经千辛万苦积累的财富,仅因黑客轻敲键盘便瞬间化为乌有……
安全问题关乎行业的生死存亡,守住财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黑客攻击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动摇加密行业根基的最大风险之一。
截至 2025 年 2 月,一季度加密领域已知损失超过 15 亿美元,黑客事件高达 20 起,攻击频率之高、损失之巨令人震惊。根据 Immunefi 的数据,2024 年初至当年 8 月,整个行业共发生 154 起黑客攻击和窃取行为,造成的损失共计 12.1 亿美元;而 2025 年仅仅过去两个月,损失金额已几乎超越同期记录。
加密历史中,多个协议和交易所因黑客攻击陷入困境,甚至分崩离析。
2021 年 8 月,Poly Network 跨链协议被盗,损失 6.11 亿美元(多链资产)。黑客利用智能合约漏洞从 Poly Network 的以太坊、BNB 链和 Polygon 钱包窃取资产。有趣的是,黑客宣称“只是为了好玩”,最终归还大部分资金(约 3 亿未追回)。事件揭示了 DeFi 协议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
2022 年 2 月,Wormhole 跨链桥被盗,损失 12 万枚 wETH。黑客利用 Solana VAA 验证漏洞伪造消息,凭空铸造 wrapped ETH。资金未被追回,事件动摇了跨链协议的信任度。
2022 年 3 月,Ronin 网络跨链桥被盗,损失 173,600 枚 ETH 与 2550 万枚 USDC,价值 6.2 亿美元。黑客通过 51% 攻击控制 Ronin 网络 9 个验证者中的 5 个,窃取 Axie Infinity 游戏的跨链桥资金。FBI 确认背后是 Lazarus 集团。事件暴露了跨链桥的脆弱性,Sky Mavis 耗时数年筹资赔偿用户,凸显修复成本之高。
2022 年 10 月,币安跨链桥被盗,损失 200 万枚 BNB。黑客利用 BSC Token Hub 智能合约漏洞伪造提款证明,凭空生成 BNB。币安迅速冻结大部分资产,但仍损失惨重。此案促使行业重新审视跨链桥的安全设计。
以上仅为过去数年中较为严重、损失较大的黑客事件,其他损失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最近数月,加密行业再次遭遇多起严重的黑客攻击事件:
2025 年 2 月,稳定币数字银行 Infini 损失 4950 万美元,原因是黑客秘密保留了管理权限。
2025 年 2 月,Bybit 被盗走原生 ETH 以及各类衍生品 ETH 总计超 51 万枚,损失超 14 亿美元。黑客通过 UI 伪造、社会工程学和 delegatecall 漏洞攻破多签成员设备,篡改冷钱包智能合约,转移巨额资金。疑似朝鲜 Lazarus 集团所为。
2024 年 11 月,Thala Labs DeFi 平台被盗 2550 万美元,后续通过白帽黑客和社区协作全额追回。事件凸显 DeFi 协议在紧急响应中的潜力,也暴露了私钥管理的脆弱性。
2024 年 11 月,链上交易平台 Dexx 被盗,损失金额达到 2100 万枚 USDT(超 1.5 亿美元)。攻击涉及 1000 多个用户和 8000 多个地址,疑似因平台私钥明文存储及传输导致泄露,且内部作案嫌疑未排除。创始人承诺赔偿,受害者在多地立案,但攻击者资产尚未完全转移。
黑客在加密行业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源于技术、人性、经济和监管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交易的不可逆性使得资金一旦被盗便难以追回,而智能合约的复杂性又埋藏着漏洞隐患,如 Bybit 事件中的 delegatecall 问题,给了黑客可乘之机。此外,人性弱点也是重要原因,社会工程学攻击屡屡得手,比如多签成员被钓鱼或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导致防护体系形同虚设。
经济层面,加密资产的高流动性与匿名性为黑客提供了洗钱便利,巨额回报更吸引了专业团伙如 Lazarus 集团的参与,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让攻击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最后,监管的缺位进一步放大了问题,去中心化的特性虽然赋予了行业自由,却也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和执法机制,使得黑客活动难以受到有效遏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加密行业成为黑客的乐园,不仅挑战技术安全,更威胁用户信任与生态发展,亟需全行业正视并应对。
黑客对加密行业的威胁已深入行业根基,动摇其信任、市场稳定和发展前景。首先,他们直接侵蚀用户信任,大规模盗窃不仅让散户恐慌性撤资,也使机构投资者对加密安全性产生怀疑,这种信任危机可能引发“挤兑效应”,导致平台流动性枯竭甚至倒闭。其次,黑客攻击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例如币安跨链桥被盗 5.7 亿美元后,BNB 价格短时暴跌,恐慌性抛售波及整个生态,DeFi 和交易所的连锁反应放大损失,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此外,行业发展也因此受阻,巨额盗窃案让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机构资金流入放缓,而开发者可能因安全压力减少创新尝试,如跨链桥和智能合约项目在 Ronin 和 Wormhole 事件后面临更严格审查。
更深层的是,黑客暴露了行业的技术与治理短板,区块链不可逆性和去中心化虽是优势,却在安全面前成为双刃剑。若不解决这些根源问题,加密行业的长期信誉和主流采用都将受限。黑客不仅是资金掠夺者,更是行业生态的破坏者,其威胁已超越单一事件,成为系统性风险。
面对黑客的严峻威胁,加密行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教育强化、协作机制和保险体系多管齐下进行反击。首先,技术层面是核心防线,行业需加强智能合约的代码审计,推广形式化验证工具,确保漏洞在上线前被修复,同时改进多签机制和冷钱包设计,减少单点故障。其次,提升教育力度至关重要,用户和从业者需接受系统性安全培训,识别社会工程学骗局,降低钓鱼攻击成功率,平台也应普及私钥管理的最佳实践。
此外,行业协作能显著提升反击效率,建立实时的威胁情报共享网络,让交易所、DeFi 项目和安全公司联合追踪黑客资金流,如 Thala Labs 追回 2550 万美元的案例证明了社区协作的潜力;适度引入监管也能推动平台落实安全责任,形成威慑力。
最后,推广加密资产保险机制可为用户提供缓冲,减轻损失冲击,像 KuCoin 事件中保险弥补部分资金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些措施若能协同推进,不仅能遏制黑客猖獗势头,还可化危机为契机,推动行业技术成熟和信任重建,让加密生态在挑战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