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币圈网报道,一名69岁的四肢瘫痪患者通过使用由斯坦福大学研发的一种实验设备,能够仅凭想象移动手指来操控虚拟无人机完成复杂的障碍课程。该参与者的大脑内植入了两个小型电极阵列,用于捕捉其试图执行动作时产生的神经信号,从而实现对无人机的精确控制。
此案例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系统,可以从大脑信号解码出四个独立的动作维度,达到与熟练玩家使用传统手柄游戏相媲美的控制水平。对于这位C4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者而言,这样的技术不仅提供了新的娱乐和社会互动方式,也激发了他重新获得行动自由的感觉。
经过多次尝试后,这名患者能够在平均222秒的时间内完成一圈障碍路线,并在短短十分钟内成功穿越28个随机分布的目标环。
当人们意图做出某种动作时,运动皮层中的特定神经元会产生电信号。即使身体因瘫痪无法响应这些指令,相关的大脑活动依然存在。科学家们致力于解读这类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外部设备可识别的形式,进而让使用者得以实现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此项研究里,实验人员将两组96通道硅微电极安置于受试者的“手旋钮”区(即大脑中负责手指运动的部分)。当参与者想象自己弯曲拇指等动作时,相应的神经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电脉冲,而这些变化则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处理,最终转化为虚拟环境中无人机的具体行为。
这种新型界面使得即使是细微的手势也能被准确捕捉到,从而允许用户流畅地同时操纵多个飞行参数。
尽管类似的精神读取技术在过去已有探索,但人工智能的进步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速度。例如,Neuralink公司最近宣布其第二位接受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患者已经能够在术后一个月内玩电子游戏《反恐精英2》以及操作三维建模软件。
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像Neuralink这样的方案可能过于侵入性。因此,一些初创企业正在寻找更温和的方法来实现相同目标。比如,“精密神经科学”就在尝试开发一种无需直接接触大脑组织即可工作的装置;同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则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血管进入大脑区域的支架型植入物,目前已有一名64岁患者通过它实现了对智能家居产品的语音命令以及AR头显的交互体验。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研究项目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包括但不限于将思维直接转录成文本、从大脑活动中重建音乐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