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ta Network共同创办人Victor Ji近日在推特上以「Manta究竟是什么?不只是L2」为题,大谈项目创业契机,以及个人在Dev Con后的心得。对于Manta的特点,Victor Ji除了给出Manta的核心在于不断蜕变的答案以外。他也用实际案例说明Manta与其他L2相比有多不一样。
首先Victor提及Manta的创业契机,2020年时他住在哈佛附近,当时是DeFi Summer,而他正投入于加密研究并尝试各种收益策略。那时他偶然听到了一首名为Manta的歌曲,瞬间便决定这将是他创业的项目名称。笔者补充:另一位共同创办人Kenny Li是Gary Gensler在麻省理工任教时的学生。
而过去四年,Manta已经走过四大阶段,从Polkadot时代到Ethereum Layer2,接触Celestia成为首个模块化区块链,到如今推动Gas Gain等创新。笔者补充:Gas Gain是公链反向奖励那些活跃使用网络、付出gas fee的用户。
Manta Network分成EVM系统的zk Layer 2 Manta Pacific及部署在Polkadot上的zk Layer 1 Manta Atlantic,而gasgain就是将Manta Pacific的Gas利润50%转换为$MANTA并由该计划积分最高的前400名用户分享。
接着他谈论到究竟什么是Manta?他说:「过去两周,尤其是在Dev Con期间,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随着超过200个新的Layer2解决方案涌现,我反思了Manta的与众不同之处。上周,我在Twitter提出了这个问题,社群给予了许多深刻的回应。而真正的答案,则在Dev Con骑摩托车时清晰浮现:Manta的核心在于不断蜕变。」
这特点可以体现在Manta的社群经营上,从Manta问世开始,就以链上用户与社群为优先,尤其是非英语地区的那些新兴市场用户。在印尼、越南、印度、土耳其、南韩、俄罗斯和中国等地建立了活跃的社群,最近又新增了泰国社群。这种策略成功吸引了许多非Web3用户。这样的策略让Manta在印尼发布的某些产品吸引超过1000万访问量。
VictorJi在哈佛攻读公共行政与国际发展,一直寻求如何用区块链改善生活并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他也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哈佛贝尔弗中心智库研究员。Manta团队由超过15个国家的成员组成,是一个高度多样化且去中心化的组织。也建立了类似Solana Superteam的社群驱动行销团队,但更贴近开发与知识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当Arbitrum和Optimism在美国发展、zkSync在欧洲、Scroll在香港时,VictorJi则身处东南亚,支持学生创业并参与Web3教育倡议。为以太坊和更广泛的Web3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用户。他表示正因为该团队的组成多样性,该项目才能在发展中国家大放异彩。
而谈到技术方面,Manta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zk技术。他们的策略是不断与其他基础建设合作,为开发者与用户提供更好的平台。这样专注于新兴技术,且适应力极强的行动正对应Manta是不断蜕变的精神。
VictorJi提到早在2020年,他们就在Polkadot上构建了zk技术堆栈,比以太坊的zk Layer2发展领先两年。到了2023年,Manta转向以太坊Layer2,成为首批使用Celestia作为数据可用性(DA)rollup的项目之一。近来的创新则是如MultiDA、CeDeFi和GasGain等。
未来将推出BTC与Manta再质押资产,利用这些资产提升Manta的经济安全性,将提款时间从三天缩短至不到一小时。除了以太坊的EVM,他们也计划支援Solana的SVM,结合两个生态系统的优势。笔者补充:从近来的趋势来看,或许Manta会想像Movement连接Move与Solidity一样,成为Rust及Solidity的桥梁?
最后VictorJi仍信心喊话Manta虽然只有四年,但既年轻又成熟。他们有信心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又一个上市即巅峰的项目。许多以太坊项目过于专注基础设施研究,忽略用户。而Manta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将新用户带入以太坊与Web3,同时拥抱更广泛Web3生态中的新兴技术。
他也趁机调侃:「与Polkadot上那些三年规划导致基础建设过时的项目不同,Manta专注于每季度推出用户驱动产品的更新。这种敏捷方法确保我们始终走在最前端。我们的承诺始终不变:将新兴市场的用户带入以太坊与Web3,采用尖端技术,并持续不懈地发展。」
以上就是Manta创始人大谈项目发展!或成Solana与以太坊桥梁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Manta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zk技术的资料请关注币圈网(Alibtc.com)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