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lly ;来源:区块链头条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在文章《不应将比特币、稳定币及央行数字货币相提并论》中,详细分析了比特币、稳定币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差异与各自特点。
自诞生以来,比特币凭借其去中心化和总量恒定等特性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王永利强调,比特币本质上属于资产范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尽管其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去中心化账本体系,使交易记录可追溯且难以篡改,满足了部分投资者对资产隐私性和独立性的需求,但其价格波动剧烈,尤其是在2024至2025年间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比特币价格曾一度飙升至9.9万美元/枚,但在2025年3月多次跌破关键价位,其中3月11日早间更是跌破8万美元关口,24小时内跌幅超过5%。
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得比特币无法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难以满足货币的基本要求。此外,比特币价格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各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监管政策变化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比特币价格的大幅震荡,进而对金融体系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将比特币作为货币储备物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价格暴跌,货币储备价值将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引发金融体系连锁反应。
稳定币旨在通过与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挂钩,解决加密货币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价值。王永利指出,稳定币本质上是挂钩货币的代币,以USDT、USDC等与美元等值挂钩的稳定币为代表。它们为加密货币市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交易媒介,促进了加密资产之间的流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当前围绕稳定币的监管法规尚不完善,实际监管也存在一定漏洞。许多稳定币项目在储备透明度和资金流向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为市场埋下了隐患。加之稳定币已迅速扩展至各类衍生品领域,缺乏有效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些衍生品交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风险快速扩大。例如,当挂钩资产价值波动或发行方信用受质疑时,稳定币可能出现脱锚现象,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冲击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
王永利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应被视为主权货币的数字化形式,更贴切地称为“主权数字货币”。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具备法偿性和强制性,是国家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不仅能够提高货币发行和流通效率,降低传统纸币相关成本,还有助于加强对货币流通的监管,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在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王永利建议可借鉴稳定币的技术体系来优化主权货币的数字化进程。稳定币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合理吸收这些技术成果,可以使主权数字货币在技术架构上更加完善,加速其推出和应用进程。随着主权数字货币的逐步推广,它将以权威性和稳定性逐步取代稳定币的市场角色,无需依赖专门代币即可实现价值稳定和交易流通,从而进一步规范数字货币市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