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 系产品及相关协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甚至连并行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我们看到该两种概念不断在 l2 以及公链上出现,不过它却极少结合出现在比特币上。
这里面固然有比特币自身的因素,如脚本语言受限、数据缺乏状态性以及没有可运行复杂智能合约的原生执行环境。也正因如此,敢于在其之上做有挑战性的基础执行层,仍寥寥无几。
近日,比特币原生应用平台 Arch Network 完成 7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Multicoin Capital 领投,OKX Ventures、CMS Holdings 等参投。Arch 的出现就是为了构建比特币的基础执行层。
日渐崛起的 L2 多如牛毛,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几种 L2 解决方案,不过 L2 本质上涉及到开发人员和用户桥接的过程,用户需要对桥和 L2 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此外,另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流动性将会变得割裂,对于整个生态来说会产生不利影响。
Arch 要做的不是比特币的 L2,而是将可编程性直接引入到比特币之上。Arch Network 是一个并行化的 PoS 网络,使用 ZK 证明来增强比特币原生可编程性。该网络由一个基于 Rust 的 zkVM(称为 ArchVM)和一个去中心化的验证器网络组成。
Arch 从 Solana 和 SVM(Solana 虚拟机) 中汲取灵感,不依赖任何桥接或 L2,它具备三个特点,分别是可编程性、并行化执行速度以及无需信任的互操作性和可组合性。
Arch 网络中,比特币链上的资产转移和状态变化都发生在比特币 L1 上。Arch 在比特币 L1 上通过「状态链」利用序数,在单笔交易中提交状态更改,从而降低费用并确保原子执行。
一个具体的交易流程是这样的:Arch 调用比特币交易信息,其中包含执行的基本信息,包括最新状态、部分签名比特币交易 (PSBT) 和智能合约输入。Arch 索引器不断监测新的比特币区块,检查新区块中的每笔交易,看看它是否符合调用格式。
当检测到上述交易后,Arch 编译相关细节并继续执行智能合约。随后,智能合约生成一个结果状态和一个未签名的交易,来反馈执行中的资产转移,以及验证智能合约执行的证明。然后,所有内容都传输到验证器网络,特别是到领头节点。在每个 Arch Epoch 期间,随机选择一位领头者,领头节点将接收到的信息传播到网络中的所有其他节点。
每个节点进行证明验证,并在背书所述交易之前将状态更改合并到交易中。领头者整合来自这些节点的签名,直到达到预定义的阈值。最后,一旦交易由必要数量的节点签名,就可以在比特币网络上广播。
目前,比特币上的借贷协议 Liquidium 已经集成到 Arch,使其减少对第三方预言机和技术服务商的依赖,并优化用户体验。此外,像 DeFi、稳定币、预言机等也可基于 Arch 之上开发。
Arch 向用户收取基础设施处理的每笔 BTC 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模型的运行方式为包含多种机制,其中,「每笔交易费用」向用户收取费用,包括部署智能合约、交易、Mint NFT 等操作。「动态定价」则相当于快速通道的小费,根据网络拥堵情况和交易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动态调整。
上述部分收取的各类费用再通过「费用分配」来发展网络,部分分配给节点运营商或验证者,另一部分再投资 Arch 基础设施开发优化等。
虽然官方暂时还并未公布治理代币以及路线图,但其核心将专注于智能合约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去中心化节点网络的扩展。目前,Arch 将先从一组选定的受信任节点开始,再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之后,将通过激励社区来参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