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Web3 农民 Frank
未来十年,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叙事是否能够迈向“自由王国”?从当前数据来看,RWA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150亿美元,而贝莱德预测其未来七年潜在增长空间可能高达700倍以上。这意味着,一个至少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增量市场正在酝酿之中。唯一的问题是,谁将成为这场史诗级变革的引爆点?
过去十年间,加密行业见证了传统金融与DeFi从割裂到融合的关键节点。华尔街及主流TradFi玩家陆续将“代币化”等关键词写入财报,并大举押注RWA。这一趋势愈发清晰地指向一个核心命题:RWA的终局战场不在协议层,而在基础设施层。
客观而言,RWA的价值释放并不仅仅依赖于资产“搬”上链,而是通过流动性重构,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RWAfi将成为RWA叙事的终极战场,并通过“超线性增长函数”重新定义Crypto+RWA的未来。
若要真正理解并释放RWAfi的潜力,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RWA Hub”。
作为Plume首倡并积极构建的RWAfi资产流动中心,“RWA Hub”不仅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引擎,决定了RWA资产与应用能否实现指数级增长。
当华尔街投行开始讨论RWA代币化时,他们面临三大难题:合规门槛高企、流动性碎片化、开发者工具缺失。 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RWA项目在上链后便陷入沉睡——仅仅完成代币化的第一步,远不足以释放其真正的潜力。
要进一步释放链上价值,需要更高效的技术底层架构、开放的基础设施工具集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协同。这要求行业提供一套围绕RWA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框架,特别是将RWA资产安全、低门槛地引入多样化的链上DeFi场景。
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资产的存量红利转化为链上的增量价值。 以房地产代币化为例,一块上链的房产不应只是静态的NFT,而应成为DeFi的活性细胞,例如租金收益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抵押借贷无需信任中介、产权碎片化交易瞬时完成。
这种“资产赋能”需要的不仅是协议,而是一整套支持流动性与可组合性的公链级架构。
正因如此,Plume以“RWA Hub”为抓手,推出了面向RWA链上化和传统Web2机构“两手同时抓”的新策略——通过在Solana、Movement、Injective、Omni Network等18个区块链网络中部署互作性解决方案SkyLink,为它们提供对机构级RWA收益的无许可访问。
在此过程中,Plume充当了连接Web2与Web3的桥梁,不仅为Web3带来新的用户与资金流入,还开辟了全新的增长逻辑:携手拥有海量用户基数、天量传统资金的金融巨头,获取这些Web2头部企业的合作支持,进而直接帮助它们将高达数十亿的存量Web2用户和传统资金桥接为Web3增量用户和“New Money”。
Ondo近期宣布布局RWA公链,这也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Plume在RWAfi公链领域的前瞻性。不过,与Ondo的“WallStreet 2.0”路线相比,Plume更注重“Robinhood 2.0”的理念——不仅关注机构资本的流入,更通过底层用户的激活,逐步引导和吸引更广泛的机构与零售用户加入新的金融生态。
根据公开信息,Plume已与Elixir合作在Nest推出全新的RWA机构级金库,联通BlackRock(BUIDL)、Hamilton Lane(SCOPE)的RWA资产,努力从“RWAfi基础设施”拓展至机构级资产链上沉淀的协议层:
当前上线的2800万美元机构金库仅是试验性开端——BlackRock的BUIDL规模已超4.6亿美元,而Hamilton Lane管理的私募资产规模更高达1190亿美元。Plume通过Elixir稳定币网关将这些资产解锁为deUSD等形式的链上流动性,本质是在不冲击原有合规框架的前提下,为万亿级RWA资产开辟渐进上链路径。
在此背景下,用户持有BUIDL等凭证,既可参与Plume生态的质押生息,亦可作为抵押物在DeFi协议中铸造稳定币,实现“沉淀-激活-再创造”的循环。这有望推动Plume的RWAfi小金库从托管工具进化为链上流动性中枢。
本质上,这为传统金融巨头的链上化提供了绝佳的缓冲带,其长期价值将随机构资产上链的“涓流效应”指数级释放,有望使Plume成为万亿美元RWA资产的链上沉淀试验场。因此,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金融话语权的转移。
从技术框架维度来看,Plume为开发者打造了一套“开箱即用”的模块化工具箱——通过整合多个关键工具,为开发者提供完整的RWA资产上链解决方案:
Arc - 代币化引擎:Arc通过集成合规工作流程和减少资产发行者的障碍来简化代币化流程,为将RWA引入链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Passport - 智能钱包:Passport允许用户将合约代码直接存储在其外部拥有的账户(EOA)中,此原生功能支持RWAFI可组合性、收益管理和高级账户抽象功能;
Nexus - 数据高速公路:Nexus使用zkTLS等尖端技术将真实世界的数据安全地集成到区块链中,这不仅提升了链上资产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还释放了新的机会场景;
这相当于把“合规即服务”植入公链基因——开发者只需专注业务创新,合规、数据、流动性等复杂任务由Plume底层自动处理。正是这种“开发者友好”哲学,让Plume快速吸引了超180个生态项目入驻,涵盖从基金代币化到RWA资产交易的多元场景。
此外,在前不久TGE之后,PLUME代币初始流通量仅为20%,其中以社区空投与早期支持者份额为主,其余代币将在未来至少五年时间线中逐步解锁。
这种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市场参与者的长期安全,另一方面也符合后续构建链上RWAfi生态的战略需求。通过逐步解锁代币,代币分配不再是一次性奖励,而是持续的生态激励工具,可通过质押、流动性奖励和治理权益,为生态参与者提供长期激励。
这不仅是激励现有用户,更是向更多潜在用户与开发者发出的邀请,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用户加入,有助于共同构建长期主义的RWAfi繁荣生态。
有人将此解读为“空投即共建门票”的模式,将用户转化为生态的共同建设者而非过客,在跳出“主网上线→生态补贴→代币发行”的传统路径后,将TGE转化为生态建设的加速器。
公链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社区共识的结晶。Plume用过去一年时间培育的180多个生态项目、超375万测试网真实用户,产生了数亿笔交易,构成了无法速成的护城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Plume早已从战略上把社区作为核心竞争力,构建了一个基于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与Ondo的传统金融背景和机构主导的构建路径不同,Plume通过真正依靠社区力量和用户需求来推动市场,致力于打破传统金融与DeFi之间的壁垒,使得这个市场不仅仅依赖于大机构的资本流入,建立了一个自我增长的网络效应。
所以,180多个生态项目、超375万测试网真实用户已经证明了它的社区驱动模式具有持久生命力。事实上,单纯依赖机构的资金流入并不能为RWAs上链提供长期动力,因为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RWAfi的终局注定属于那些既懂华尔街规则,又深谙加密社区精神的架构者。 而RWAfi的壮大将带领大家见证一个历史性转折:BlackRock等传统巨头不再旁观,而是通过Plume主动参与链上生态构建,Plume此前沉淀的社区用户与生态更将构建一个RWA协议层与其他后发项目永远无法复制的共生网络。
在这种模式下,资产流动和市场的形成是由“社区”驱动的,而非单纯的机构资本。这种基于社区和用户需求的市场机制,赋予了Plume异于传统金融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使其能够构建一个真正去中心化、充满活力的金融生态。
有人常常探讨RWAfi与Plume的估值锚点在哪里,其实答案或许是唯一的:当10万亿美元级传统资产开始链上迁徙时,现有估值框架将彻底失效。
单从数据维度看,也有一些简单的对照组可供参考:
仅Hamilton Lane管理的1190亿美元私募资产,若有5%通过Plume上链,其链上沉淀价值已超所有RWAfi项目的实际TVL;
若贝莱德预测的2030年10万亿美元RWA市场成真,哪怕只占据1‰的网关份额,Plume的估值就将达到100亿美元级别;如果能达到1%,Plume的估值甚至直指千亿美元。
这等于为Plume这一基础设施枢纽彻底打开了估值上限,尤其是具有直接接触万亿美元级传统金融资产的潜力。考虑到RWAfi赛道的潜在市场规模,随着传统资产代币化需求的增加,RWAfi的生态价值将进一步释放。
更重要的是,我们正见证历史性拐点:BlackRock的BUIDL基金通过Plume的NEST金库转化为链上稳定币,传统TradFi巨头开始评估Plume的合规框架。 这种机构与社区的共振,正在构建RWAfi与Plume的“超线性增长函数”。
所以,Plume最利的刀锋,不在于短期价格,恰恰是后续RWAfi生态构建的技术与先发优势。 Plume的模块化工具降低了开发门槛,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机构用户。
尤其是伴随着RWAfi生态的不断扩展,每一个新增项目都会为Plume的整体价值网络带来协同增益。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RWAfi叙事的推动下,RWA最激动人心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越来越多的RWA玩家跟随Plume的脚步时,就不只是简单的零和竞争,而是RWA生态崛起的信号。毕竟,RWAfi的世界不需要孤胆英雄,更需要一个无可替代的枢纽——一个能够连接传统金融与链上生态,承载万亿级资产流动的核心引擎。